#派信箱【寫給因博恩事件而面紅耳赤的你】📪
在事件熱度漸漸消退後,也許正是最適合彌合對話傷口的時刻。
如果身邊有因這件事而爭論得面紅耳赤的朋友,
或者你好像在過程中受了點傷,這封信是寫給你的。
───
這幾天,你應該看了很多關於 #博恩 的討論吧。
不管從影片本身的內容、分批釋出影片的手法,或是針對 #脫口秀 表演的本質,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在意的點。
🧐 但今天我更想跟你聊的不是議題本身,而是情緒。
在過程中,不知道你會不會感到疑惑:儘管被點名的網站並沒有遺漏「#男性處境」的討論,為什麼博恩還是決定這麼做,然後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挺他?
從情緒面來看,也許博恩的操作,是在替那些在性別議題討論時,少有發言空間的(順性別)男性們出聲?
為什麼需要出聲?儘管我們知道 #女性主義 要對抗的並不是男性,但為什麼社會上會有一群人無法理解?當我們在討論性別權益時,是不是經常太快貼上「女性/男性都如何如何」的概括性標籤?
👩⚖️ 這麼說並不是在替誰的行為辯護,也不是要回頭檢討爭取權益這件事。
正好相反。
正是因為爭取權益很重要,在這條路上努力的我們想讓更多人加入我們的陣營。
或許值得思考的是,為什麼有一群人會覺得被針對,然後我們要怎麼讓他們不被冷落?
❤️ 我們,每一個人,都可以從「調整對話方式」做起。
下次當我們碰到這樣的爭議,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先聽聽他們的聲音。不那麼快跳進對立的思考、不那麼快讓自己的情緒主宰對話。先理解他們行為背後可能的負面情緒,他們才可能相應的,好好的聽進我們想說的話。
這樣的調整或許不容易。因為當某些我們堅信的價值受到挑戰時,第一步通常是反擊或防禦。但這又何嘗不是被我們視為對立的那一方的第一反應呢?
👣 如果我們想讓這個社會,能因為自己的一篇貼文或一段話變得更好,我們能不能試著從接住對方的情緒開始?
歌手 鄭宜農 Enno Cheng 說過這麼一段話。雖然主題不同,但背後的關懷是類似的。如果我表達得不是很好,也許你可以聽聽她用她的溫柔說:
「如果在一個人說了恐同的話時,我們強勢地去衝垮他的自尊,他不會思考,他只會恨。所以,我認為那樣的話人性並沒有因此勝利。」
💥 因為恨,所以需要發洩情緒;
但也因為恨,讓彼此的對話、讓我們的社會只停在這裡。